iLOOKER電影網> 獨家快訊 > 「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時代的微光與高光- 文/686(影評人)
「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時代的微光與高光- 文/686(影評人)
2016-04-14 作者:686

文/686(影評人)
打從紀錄片《無米樂》、《翻滾吧,男孩》上院線引發社會陣陣迴響開始,紀錄片在台灣電影中就形成了一個重要領域,不只是新聞性、政治性或社會性的題材持續受到關注,關於藝術、文學方面的影像創作近年來也算是迭有佳績,尤其在台灣電影極不景氣的時候,紀錄片還產生了一個為台灣電影「續命」的作用;但這個「續命」起初還只是票房上的觀察所得,時至今日,台灣紀錄片可以說已經產生了一批新一代的拍攝者乃至愛好者與研究者,這些人對「影像」有較深刻的處理經驗或思考鑽研,台灣電影及紀錄片拍攝的水平若要能有所提昇,這批人絕對是未來發展的基石。
 
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的「台灣競賽」單元有兩個進步趨勢可以正向預期未來的發展:一是內容題材的深度與廣度並增,另一則是紀錄形式或影像語言的創新。
 
前者代表多元性的增加,原本社會的自由開放風氣若隨時間增加,在各類藝文創作領域的多元性也必定隨之增加,紀錄片拍攝者作為某種社會觀察者,在這一點上隨著社會發展而有所增進並不稀奇,需要進一步觀察考量的反而是:是否增加的程度不夠?這就需要長期而專注的評估,且容或識者見仁見智,但我個人覺得其中有幾部片子的出現是讓我願意對此下出肯定的結論的。
 
至於紀錄形式或影像語言的創新其實與內容的多元性互為表裡,這也讓許多影像創作者及實驗者拓寬了紀錄片的定義,從而更能讓觀者重新思索何謂真實,以及對人甚至對時代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就是這個聲音》
 
例如《就是這個聲音》,拍攝的對象是曾經紅遍一時的廣播名人吳樂天,光是他的廖添丁講古的聲音應該就已足以註記一個時代了,雖然全片前半部讓觀眾以為導演盧彥中是以一個粉絲的角度來拍吳樂天,但愈到後來卻發現導演拍出了另一個吳樂天!在從戒嚴時期到解嚴、政治逐步走向開放的社會背景下,吳樂天的內在精神狀態與外在時代政治的互動產生了一些莫名的效果與反應,除了讓人感嘆台灣政治的發展歷史之外,最令人驚奇的還是關於吳樂天的種種虛幻與真實,我只覺得這片根本是台版《月亮上的男人》(Man on the Moon)無誤!
 
盧彥中導演很可能本來真是從一個粉絲的角度出發來拍吳樂天,卻到後來發現其人其事已經不是那麼回事,但他還是堅持呈現他所發現的真實,吳樂天的粉絲們會如何喟嘆偶像今昔已經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導演讓觀眾發現了吳樂天身上似乎背負著一個幾乎被所有人(包括吳樂天自己)忽略了的時代悲劇,從而重新反思台灣的政治與歷史。


《末代叛亂犯》
 
同樣地,廖建華導演的《末代叛亂犯》一開始很可能也只是想重新回顧1991年所發生的「獨台會案」的歷史,但一旦開始追尋,許多時代的微光就會開始重新被注意、被發掘,最終被「高光」(容我使用網路鄉民慣用語,意即highlight)出來。「獨台會案」當時被調查局逮捕的四人:廖偉程、陳正然、王秀惠、林銀福,其中廖偉程為清大歷史所碩士生,陳正然為台大社會研究所畢業的文史工作者,兩人都曾受到特別重視與注目,媒體在報導此案時多指稱「廖偉程、陳正然等四人」,導致王秀惠、林銀福同樣身為受害人卻幾乎被消音,即使為此案奔波平反者亦少有關注者。


《末代叛亂犯》
 
《末代叛亂犯》最大的價值即在於:它已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案件的歷史回顧,導演對於王秀惠與Masao(林銀福)的遭遇、後續及相關之其人其事特別用力,也特別在王秀惠的女性身份以及Masao的原住民身份上找出更值得在今天為其平反的視點,這也就超越了當今藍綠政治的世俗層次,的確是值得重新「高光」的時代微光之一。




《日曜日式散步者》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二的七部片中有四部是關於台灣的詩人、作家,其中王婉柔導演的《無岸之河》拍攝的對象是「詩魔」洛夫,洛夫的超現實主義藉由「現代詩」的紀弦上接楊熾昌(筆名水蔭萍)的風車詩社,與日治時期台灣超現實詩派可以有個接軌,但本片與黃亞歷導演的《日曜日式散步者》相比就看出差異:《無岸之河》紀錄的是詩人的創作及生命歷程,《日曜日式散步者》則呈現詩人乃至其詩本身的生命,就影像的敘事語言及風格而言,已經超越了一般紀錄片,且形式及內容所指涉的訊息都異常超載,可說是非常考驗觀眾的一部片。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郭亮吟與藤田修平導演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則是調和此二端的絕佳範例,「灣生」是台灣史上的一個特殊身份族群,而立石鐵臣正是一位灣生日人,但又與台灣美術史淵源極深,導演如何在「灣生」的歷史背景條件以及畫家的創作風格與美術成就上呈現這樣一個複雜度極高的人物,取捨拿捏是相當困難的,所幸二位導演的基本功相當紮實,也讓這一片產生相對應的歷史價值。




《殘響世界》
 
陳界仁導演的《殘響世界》拍的是樂生療養院,在影像處理上也超越了一般紀錄片,幾乎沒有旁白,除了讓幾位院民入鏡,甚至找了小劇場演員在幾個特定場景中展現肢體動作,黑白攝影及舒緩有致的運鏡讓畫面就道盡樂生院多年來的一切,令人百感交集。




《河北臺北》
 
作家陳柔縉曾如此寫道:「時代不專屬於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看詩人水蔭萍是如此,看畫家立石鐵臣也是如此,看名嘴吳樂天如此,看「獨台會案」的四位「末代叛亂犯」亦如此;但是時代絕不僅是如此,李念修導演的《河北臺北》拍自己的爸爸老李,亂世流徙的外省老兵數以百萬計,老李既有其獨特性也有其普遍性:他原在天津一個父母俱喪的小孩先加入國民黨以為跟著軍隊有飯吃,結果被共產黨俘虜後拉去山西打太原保衛戰,國民黨被一路打到台灣來之後韓戰爆發,他又被送到朝鮮半島前線「抗美援朝」,運氣好沒變成砲灰卻成戰俘,最後還是到了台灣跟著國民黨;從河北到臺北,先不提太原保衛戰的戰場有多慘烈,對韓戰期間美軍戰俘營裡反共與親共戰俘之間的血腥鬥爭稍有了解的人,應該可以「想像」一下老李是怎樣生存下來的,老李老來讓女兒拍攝此片,又從臺北回到河北(他自己不回去了,是女兒代他回去),種種邋遢浪蕩行徑看似不羈,其實他的生命糾結在東亞戰禍中成了最慘痛也最扭曲的見證者。






《南國小兵》
 
李立劭導演的《南國小兵》則是以最後一批從緬甸撤回台灣的孤軍在荖濃溪畔開墾落戶的故事為主,同樣是充滿血與淚的回憶,也都幾乎將要幽藏於時代的微光中,透過紀錄片導演逐漸發掘出來,一再提醒我們對時代的認識與對現實的理解從來都沒有足夠的一天。
 
最後也要一提黃淑梅導演的《給親愛的孩子》,這曲台灣山林悲歌從日治時期唱到現在超過百年,絕不該是我們留給孩子的未來。
 
本屆TIDF還有非常多值得觀看的片子,可惜無法一一介紹完全,希望每位有心人都能夠看到最觸動自己的一片,讓台灣紀錄片能增加更多愛好者及參與者。
 
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6 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導  演:
演  員:
上映日期: 2016-05-06
本屆TIDF將延續「再見.真實」的核心哲學,選映來自全世界近140部紀錄片,解放你對紀錄片的想像!
     
《你怎麼不憤怒!野百合學運》跨世代兩廳聯映 隆重開幕!
「民間記憶計劃」於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完整呈獻
TIDF焦點導演雨貝梭裴首度來台 「非洲三部曲」重磅鉅獻
「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時代的微光與高光- 文/686(影評人)
敬!華語獨立紀錄片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搭建重要平台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開幕片首度曝光 《你怎麼不憤怒!野百合學運》世界首映
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單元入圍名單揭曉
上則:《再見,在也不見》監製陳哲藝、男主角陳柏霖專訪   下則:《只要我長大》:長大不一定失天真 而是經歷那些生活所獲得的
聯絡我們
粉絲團
回首頁